改革开放敢为先 ,创新之城立潮头。

发布时间:2017-09-21 发布者:城市漫步

9月19日,主播与嘉宾在进行《红色追寻·足迹》直播。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

新华社深圳9月19日电(记者王攀、孙飞)能说善“武”的智能机器人、盘旋飞舞的无人机、可以弯曲如手环的手机、拥有近10亿用户的社交平台……19日,来自“创新之都”深圳的“神秘嘉宾”在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,与新华社直播团队展开互动。

深圳是新华社独家推出的“迎接十九大”大型系列网络直播《红色追寻·足迹》的第一站。在当天的直播中,从新颖酷炫的科技产品到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,主播团队通过多种形式与深圳“对话”,见证了这个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过去五年中取得的新变化、新进展、新成就。

2012年12月7日至1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国内考察,就来到了广东深圳。考察中,习近平强调,实践证明,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,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,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。

五年前的谆谆嘱托,锐意进取的深圳人牢记心间。

9月19日,主播在进行《红色追寻·足迹》直播时与来自深圳城市漫步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“曼迪”进行互动。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

改革不停顿、开放不止步。五年来,深圳以分秒必争的积极姿态,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改革项目,为全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探新路。

山顶广场上空,无人机上下盘旋飞舞;站在山顶广场的大型智能机器人,不仅和主播展开了语音互动,还能“命令”身旁的小机器人队伍“大展拳脚”;看上去像一支普通的笔,在主播手中轻轻一拉,拉出的是一张透明柔软的无线键盘;两架无人机在空中盘旋,无人机拍摄无人机,并且通过网络实时直播……

短短四十多分钟的直播,随着这些“神秘嘉宾”一一登场,深圳“创新之城”的魅力呈现在万千网友面前。

9月19日,主播和嘉宾们在进行《红色追寻·足迹》直播时观看大疆无人机展示。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

“深圳坚持从供给侧发力,在改革中激发市场活力。通过新技术创造新供给、激发新需求,又以新需求牵引新技术、催生新产业,这就是深圳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辩证法。”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对主播们说。

如今,深圳的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,它们汇聚着来自全球的创意与智慧,扎根在这片热土,茁壮成长。目前,深圳各类科技型企业总数已经超过3万家,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8037家,5年增加近6000家,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。

从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向远处眺望,高楼林立的深圳市容尽收眼底。透过无人机的屏幕和直播介绍人的讲述,直播团队和网友一起直观地感受到深圳不断“长高”的城市天际线。

俯瞰深圳莲花山公园(9月12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

特别是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,从一片滩涂起步,五年间变化巨大。前海已有88个工地同步在建,建筑面积达810万平方米,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。

更重要的是,自2015年4月27日正式成为自贸片区以来,这里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253项,其中全国首创有75项;国务院要求在全国复制推广的19项经验中,有6项源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。

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通过争取国家事权先行先试、运用地方事权边行边试、深港协同合作共试,构建全方位协同创新格局,逐渐形成制度创新的‘前海模式’。”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说。

拼版照片:上图为2012年10月2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;下图为2016年4月19日航拍深圳前海。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

在简政放权、促进市场活力的同时,改革也让深圳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,长期存在的教育、医疗等民生“短板”得到有效改善。与此同时,深圳大力实施大气质量提升40条、治水提质40条等政策措施,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不断彰显。

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,一个个重点改革项目,闪耀着敢为人先、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;阳光灿烂,清风徐来,绿意盎然的莲花山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,昭示着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。